鯤鯓王先鋒官臺北代府殿 觀世音菩薩介紹
觀世音菩薩又稱觀音佛祖、觀音大士、觀音娘娘、觀音媽、白衣大士,觀世音菩薩出家日為農曆九月十九,成道日為農曆六月十九,誕辰日為農曆二月十九。觀世音菩薩以大慈悲心,為度眾生示現菩薩形象,倒駕慈航、再迴入娑婆,重入世間教化救苦。
觀世音菩薩又稱觀音佛祖、觀音大士、觀音娘娘、觀音媽、白衣大士,觀世音菩薩出家日為農曆九月十九,成道日為農曆六月十九,誕辰日為農曆二月十九。觀世音菩薩以大慈悲心,為度眾生示現菩薩形象,倒駕慈航、再迴入娑婆,重入世間教化救苦。
關聖帝君又稱關公、關老爺、關帝、關帝爺,而佛教稱之為伽藍菩薩而在其中儒宗神教奉為五文昌之一,而扶鸞信仰者則奉為恩主,故又稱關公為恩主公、山西夫子、文衡聖帝,農曆六月廿四日為關聖帝君聖誕。
2014年由南鯤鯓代天府舉行的護國慶祈安羅天大醮,台北代府殿登記參加主斗首與副斗首的首選拔,一舉中選主普首之職,這次做醮普渡更是因為台北代府殿添上精彩一筆。
深山尉池王當初要進廟之時,率領36位鐵甲兵,由於五府千歲興發在前,同時江府千歲也要進廟,江府千歲得側身才能進廟。而岳府千歲更是挑戰過深山尉池王,一共三項比試,通過才能入廟的故事。
民國77年高雄市鼓山區「代天宮」耗資1200多萬興建王船閣捐獻蚵寮保安宮,奉祀「管船大王」吳參將,閣內置一艘價值台幣300多餘萬的王船,造式富麗堂皇供信徒膜拜參觀。
在宮廟的發展當中,契頭契尾在當中的角色十分重要。其穴所謂的契頭契尾就是土地契約。在當時的土地契約會分成三份,分別是「墾照」、「賣契」、「契尾」。
說到鯤鯓王五府千歲欽定的先鋒官,主祀吳府千歲的鯤鯓王先鋒官台北代府殿的大名可是赫赫有名。台北代府殿創設於1948年,在2008年參加南鯤鯓代天府「鯤鯓王出巡澎湖」中五府千歲指定台北代殿府吳府千歲為出巡的先鋒官。
二重港建莊於明永曆年間,前臨漚汪溪,後倚大山頭到山,左接學甲,右濱台灣海峽,地理位置卓越,農漁豐盛。有清一代,大陸澎湖海船,可至溪邊棧寮,泊船運送漁貨,交通便利,古稱二重港。
本廟於民國49(1960)庚子年創始,51(1962)年落成,53(1964)年建醮。自此,二重港人丁興旺,英才輩出,士農工商,大展鴻圖。本莊工商界巨擘侯雨利先生,創立台南幫集團、統一企業集團,旗下上市公司甚多。
遠在三百年前,即康熙乙酉(1705)年(民國前二○六),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十八都後頭鄉,一家六人移民來台,居住二重港。最初,以農為生,因地質貧瘠,鹽分地帶,有種無穫,過日生困。尤其水土不服,病魔常襲,在醫藥缺乏之際,只是求神託佛,解決一切。
高雄哈瑪星代天宮建於民國四十年間,建廟源自台南北門村民移居高雄鼓山,謀生之際秉奉一貫的虔誠信仰,由吳府千歲起駕指示建廟廟地,並於民國四十八年由池府千歲起駕指示興建後殿。
古時,為將者須知天文地理,以利行軍布陣,當知風水,因而在登陸中洲後,四處擇地卜居。陳一桂因為主將故,優先佔有學甲北門各地風水寶地,北門嶼九氤氳,二重港中洲山等,均為其有。
二重港自然環境優美,後龍倚頭到山大山,前庭臨將軍溪,左龍有中洲高土崙,右虎有中洲山丘陵。環抱有情地理,風水格局完整,世所少有,人稱火穴之地。莊中有月眉池,莊內遍布大小池塘,風景秀麗,自古出美女。
二重港北有大山、頭到山,南臨將軍溪(漚汪溪),東接中洲、學甲,西濱台灣海峽,為倒風內海中,學甲社延伸之艋舺半島,亦是漚汪溪畔之浮洲港口。昔時明朝,漚汪溪為台灣嘉南平原主要河流,溪水充沛,海船可直溯麻豆港,二重港為福建台灣主要貿易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