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鎮北宮與鯤鯓王聯合活動介紹
臺北鎮北宮奉祀李、池、吳、朱、范府千歲、觀音佛祖、城隍爺、註生娘娘、福德正神、萬善爺、五府千歲夫人、地藏王菩薩、東獄大帝、十殿閻羅帝君令牌、善才金童、龍女菩薩。
臺北鎮北宮奉祀李、池、吳、朱、范府千歲、觀音佛祖、城隍爺、註生娘娘、福德正神、萬善爺、五府千歲夫人、地藏王菩薩、東獄大帝、十殿閻羅帝君令牌、善才金童、龍女菩薩。
五府千歲又稱為王爺、尊王、聖王、王公,王爺千歲有上百餘種姓氏,傳說共有132姓,360人,台灣常見三個或五個不同姓氏的王爺合祀,稱三府千歲、五府千歲,其中以李、池、吳、朱、范王爺最為常見,經統計全台共有超過1,300間奉祀王爺千歲的王爺廟,而王爺總廟台南南鯤鯓代天府於民國43年分靈至高雄鼓山的高雄哈瑪星代天宮,高雄哈瑪星代天宮將於2021年8月14日,與全球鯤鯓王聯誼會的10間王爺宮廟連線視訊直播,進行許常德、詹雅雯與乱彈阿翔三人聯手一起為鯤鯓王爺製作的歌曲「咱攏是囡仔」全球首播。
萬善爺的傳說是根據南鯤鯓萬善堂沿革記載,萬善堂主神萬善爺又稱囝仔公,是清康熙年間(十七世紀中期至十八世紀初期)人,原本為一介牧童,因得靈地而感悟升天。
范承業,江蘇省吳縣人,生於隋末之際。現今王爺信仰中,普遍崇拜五府千歲「李、池、吳、朱、范」中的五王范府千歲。范府千歲博通經史,醫術絕倫,智勇超群。曾大敗巴東流寇,授封折衝都尉。唐高祖李淵時,以七篇文章高中進士,並旋即出任刑部大司寇。唐太宗李世民時,出任武州刺史及太原尹。
朱府千歲,浙江省嘉興人,俗稱朱千歲、朱府千歲、朱王爺、朱府王爺、朱府四王,生於隋唐之際。唐高祖建國時,曾奉命鎮守土門,攻退前來侵犯的胡人。武德五年(622年),領兵平定廣州,授封綿州刺史、大理寺卿,又官拜「吏部天官」。昇化後,玉皇大帝敕封祂為「代天巡狩」,朱府千歲的聖誕是在八月十五日。
吳府千歲,諱名孝寬,江蘇省吳縣人,俗稱三王、吳王爺、吳府王爺、吳府三王,生於隋唐之際。其擅長地理風水,又會觀察星象。由於幫助唐高祖開國有功,授封「中郎將」,不久又高中進士,奉命出任知府,愛民如子,深得唐高祖的器重。繼封「吏部尚書」,經常教導百姓開墾圳溝,引水灌溉田地,當時的人稱讚他為「眼望天、心在地」。
池夢彪,陳留人,是唐朝的開國名將,也是常見於台灣廟宇所供奉的「池府千歲」(池二王爺),相傳與下列將領大王李大亮、三王吳孝寬、四王朱叔裕、五王范承業為結拜兄弟,合稱五府千歲,池府千歲之聖誕千秋日為農曆六月十八日。
李大亮(586年-644年),雍州京兆郡涇陽縣(今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人,祖籍隴西郡狄道縣(今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出自隴西李氏武陽房,是北魏度支尚書李琰之的曾孫,西魏南歧州刺史、武陽郡公李綱的孫子,隋朝朔州總管、武陽郡公李充節的兒子,唐朝開國功臣。被後世道教尊為神明,稱為李府千歲、李府王爺。
池府王爺原名叫池夢彪,不願人民受苦而用計吃下了瘟神的毒藥而死,後來玉皇大帝有感祂的慈悲之心,封他為五府千歲,代天巡狩。而五位王爺各有擅長之處,而池府王爺又被稱「二王好流水」,意指祂是漁民的守護神,也保佑著信眾生意順利,財源滾滾來。
傳說池府王爺會成為五府千歲的原因是因為一位瘟神想要投毒藥到水井內,為了救民眾所以池府王爺用計毒藥吃下,飛升後玉皇大帝封他為「代天巡狩池府王爺」。
池府王爺的本名 - 池夢彪,陳留人,是唐朝的開國名將,也是常見於台灣廟宇所供奉的「池府千歲」(池二王爺),與大王李大亮、三王吳孝寬、四王朱叔裕、五王范承業為結拜兄弟,合稱五府千歲。
囡仔公與五府千歲分別用以佔領槺榔山的銅針插於銅錢之中,因無法公斷引發爭地大鬥法,囡仔公召集陰兵陰將和五府千歲展開一場神鬼大戰,而身為五府千歲主將的三王爺吳府千歲被囡仔公的猛將掃帚精偷襲擊中額頭,觀音佛祖希望神界莫相爭故出面調解,囡仔公與五府千歲雙方約法三章演變成為先拜五王再祭囡仔公的特殊習俗。
第二期槺榔山開創期時代,槺榔山地權擁有者吳烈獻出槺榔山給王爺建廟,統領槺榔山一帶萬千陰兵陰將的囡仔公得知後提出抗議,囡仔公與五府千歲雙方皆表示早就分別以銅針與銅錢佔領槺榔山,最後因銅針插於銅錢之中無法公斷,而引發爭地大鬥法。
南鯤鯓代天府建廟發展史可依過程劃分為三期,西元1817年,第二期槺榔山開創期時代,槺榔山地權擁有者鹽水港茄苳腳吳烈先生多次請地理師尋找吉地未果,而三王吳府千歲親自起駕至槺榔山便尋得虎穴吉地,吳烈先生因此誠心獻出槺榔山供神威顯赫的王爺建廟。
南鯤鯓代天府自清領時期建廟以來,為求巡狩南北,建有一艘王船,方便水路出巡。然而王船被人偷駛,假神之名行詐騙之實,因此當王船歸來後,某夜便無火自焚,從此未再建造王船。
自古相傳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是乘坐王船而來,破舊小船上空無一人只有一支大神木及六尊綢製神像,故因其神通廣大法力無邊被迎神上岸供奉,台灣西南沿海各地為驅除瘟疫而舉行王船祭典,其中包含請王、送王儀式,南鯤鯓代天府以請王儀式驅除瘟疫。
囝仔公萬善爺擔心建廟後自己難擋神威易吃虧,無法分得香火,便想著要下馬威,展其功力。三王爺掐指一算,大顯神威平定不安。
大廟大多會祭祀中壇元帥 – 三太子,三太子負責調動五方兵馬,統領宮廟堂寺之五營神將的中央,是廟中主祀神的好幫手,維持地方功不可沒。但在南鯤鯓代天府中卻沒有三太子的身影,這背後也有著一則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
相傳5位王爺與中軍府鎮守的神像在300多年前乘王船至南鯤鯓,因神蹟顯赫故分靈廟眾多,各地分靈廟陸續前來進香過爐,規模盛大形成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進香期,其1年有4個主要進香期,分別是農曆4月中下旬、農曆6月中旬、農曆8月中下旬及農曆9月中旬,早期分為陸路和水路兩種進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