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相傳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是乘坐王船而來,破舊小船上空無一人只有一支大神木及六尊綢製神像,故因其神通廣大法力無邊被迎神上岸供奉,台灣西南沿海各地為驅除瘟疫而舉行王船祭典,其中包含請王、送王儀式,南鯤鯓代天府以請王儀式驅除瘟疫。
王爺又稱為五府千歲、千歲、尊王、聖王、王公,自古相傳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是乘坐王船而來,漁民原先看到的華麗大船在隔天變成破舊小船,然而船上空無一人只有一支大神木及六尊綢製神像,故因其神通廣大法力無邊之吉兆被眾人迎神上岸並供奉於草廟祭拜,原為瘟神的王爺後來轉變成除瘟去疫的神祉。
早期中國東南沿海的送瘟王船,由廈門、泉州一帶漂流至台灣西南沿海各地,當地居民惟恐瘟疫爆發,都會迎回船上的神像,並定期舉行王船醮以送走瘟疫。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網站介紹道,王醮指的是王船祭典,數百年來已成為系統龐雜的請王、送王儀式,最後進行燒王船儀式以驅除瘟疫,豐富多元的王爺信仰也因地緣關係,成為台灣西南沿海地區的重要信仰。根據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站介紹,全台灣舉行王船祭典的聚落,按地域區分可為六大系統,分別東港溪流域、二仁溪流域、曾文溪流域、八掌溪流域、朴子溪流域及澎湖群島,王船是王醮的核心,儀式活動的主要特徵為材質各地不同,有些地方採用木造,有些地方則以紙糊製作,王船是王爺用以押送瘟神、遺送疫鬼的工具。
送王船的習俗有兩種,一種是遊天河,以紙、竹、綢緞等製造王船,到海邊火化,送神歸天;另一種稱為遊地河,以木製真船,使之隨風放流到下一個港口、村落,供他人祭拜,王船祭典受到環境因素影響與人文特色產生互動,亦轉成除疫赦罪、護境安民、庇佑產業豐收的重要儀式。
南鯤鯓代天府沒有舉行燒王船活動,而是以請王儀式除驅瘟疫祈求平安,王爺從最初的瘟神轉變成除瘟去疫的神祉,清朝初期,台南麻豆地區爆發瘟疫,地方民眾便至南鯤鯓代天府迎請李王、池王、吳王前去遊境除瘟,從此每年農曆3月末日必至南鯤鯓代天府請王,先至麻豆海埔駐駕一夜,麻豆境內人神皆齊集在此候駕,此地遂有王爺埔之稱,隔天再由麻豆保安宮迎至麻豆境內遶境兩天,之後駐駕於麻豆保安宮供信眾祭拜,直至農曆4月25日送回南鯤鯓代天府,麻豆迎香祭曾是麻豆年度大事,但曾經於民國45年前後中斷,至民國76年海埔池王府建廟時才又開始迎請南鯤鯓代天府三王吳府千歲前往遶境出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