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暹邏代天宮宮廟建築保有泰國傳統白色塔型地基主
泰國暹邏代天宮建築架構源自母廟台南南鯤鯓代天府,屬於閩南式建築,正殿主祀五府千歲,後殿主祀觀音佛祖,三川殿左為中軍府,右為城隍殿,泰國暹邏代天宮宮廟建築保有泰國傳統,於金爐前設立白色塔型地基主。
泰國暹邏代天宮建築架構源自母廟台南南鯤鯓代天府,屬於閩南式建築,正殿主祀五府千歲,後殿主祀觀音佛祖,三川殿左為中軍府,右為城隍殿,泰國暹邏代天宮宮廟建築保有泰國傳統,於金爐前設立白色塔型地基主。
南鯤鯓代天府為台灣國定古蹟,為台灣五府千歲的王爺總廟,內有許多歷史文物,其中之一便是八角龍柱。龍柱是「雕花柱」的一種,所謂「雕花柱」就是表面刻有花紋,而八角龍柱的龍的造型較為矯健,龍側則以蝙蝠、仙鶴搭配;步口石雕皆雕滿各色人物、祥鳥瑞獸、祈安圖案;而三川左右廊牆的「身堵」部位有用以物品的諧音來隱喻「祈求吉慶」。
南鯤鯓代天府曾被中華民國內政部核定為國家二級古蹟,現為則成為國定古蹟,亦是臺南縣政府選定的「八景八勝三園」之一。而進入南鯤鯓代天府前一定會看到五門式木作大牌樓,這大牌樓始建於民國72年,即1983年,為亞洲地區最大的五門式木作牌樓。
南鯤鯓代天府佔地近6萬坪,是台南面積最大的廟宇,從1662年建廟至今。在南鯤鯓代天府的神龕上方是古色古香的藻井,為傳統廟宇建築室內頂棚常見的形式之一。藻井的樣式從《周易》64卦384爻,配合一年四季十二月令、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所形成的卦氣卦候圖而來。
南鯤鯓代天府建廟至今已經有399年的歷史,位於臺灣臺南市北門區之王爺廟,也是台灣的王爺總廟,更入選為台南「八景八勝三園」之一。從明清時代到日治時期經歷過大大小小的事跡。像是南鯤鯓代天府在皇民化運動中曾差些受到除神滅廟的危機,但幸好早得到公文的允許才得以保存。
南鯤鯓代天府位於臺灣臺南市北門區之王爺廟,為台灣五府千歲的王爺總廟,主祀「代天巡狩」李、池、吳、朱、范 府千歲五府千歲。南鯤鯓代天府自1662年建成至今已有399年,內有十分多歷史文物可以參觀,其中便有金錢壁。金錢壁位在正殿後牆,也就是青山寺正對面的牆壁,是台灣地區惟一用咾咕石砌成的牆壁,金錢壁全長六尺二乘於十尺五六,構圖優美,色彩淡雅,意寓招財納福。
傳說明朝末年的一個晚上,數十名漁民在南鯤鯓沙汕上捕魚發現一艘三檣的大帆船,隔天去看船內裡面載著五府千歲與中軍府的神像。原先漁是將這些神像供奉在草寮內,後來在1662年正式建成「南鯤鯓廟」,供奉五府千歲。
當年五王建廟的沙汕地區原南鯤鯓代天府,即「南鯤鯓廟」,所在的地理位置稱作鯤鯓的地方,是台灣特有的稱呼,指圍繞著潟湖、內海仔外的沙洲地形地貌。在地理風水上屬於「浮水金獅活穴」,在風水學上是一塊風水寶地。而鯤鯓中有三寶鎮守:白槺榔樹、白馬鞍藤頭、烏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