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鯤鯓代天府建廟至今已經有399年的歷史,位於臺灣臺南市北門區之王爺廟,也是台灣的王爺總廟,更入選為台南「八景八勝三園」之一。從明清時代到日治時期經歷過大大小小的事跡。像是南鯤鯓代天府在皇民化運動中曾差些受到除神滅廟的危機,但幸好早得到公文的允許才得以保存。
南鯤鯓代天府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在1662年建於南鯤鯓沙汕,由於地勢形狀像鯤魚身體而得名,有「天下第一府」的美稱,為全台規模最大的廟宇建築之一。南鯤鯓代天府為一座九開間三進兩廂的建築,由三川殿、正殿及後殿組成,正中央是代天府,左右分置城隍衙、中軍府。除此之外,整座廟包含之後陸續修建的香客大樓、凌霄寶殿、大鯤園等。
當年在日治時期,日本推動皇民化運動,主要內容就包括有宗教舊俗改革運動。原本是以「寺廟整理」與「正廳改善」為主,後來簡化成「除神毀廟」,將寺廟改變用途成集會所。而南鯤鯓代天府在1919年募資重建,並在3月20日向總督府申請「改築許可」,而總督府在12月24日核准。隨後皇民化運動開始,各地除神毀廟,而南鯤鯓代天府因為是官方批准的重建工程,因而倖免於難。
南鯤鯓代天府外檐裝修的主要材質為石材,花崗石和青斗石間雜,技法上則是凹凸雕並用,因為由泉州匠師王益順於日治時期重建,風格上多為日治時期修建手法。不過仍保有許多泉州建築特色,如山牆的金形鵝頭墜、紅磚底塑白灰與剪黏的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