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五王建廟的沙汕地區原南鯤鯓代天府,即「南鯤鯓廟」,所在的地理位置稱作鯤鯓的地方,是台灣特有的稱呼,指圍繞著潟湖、內海仔外的沙洲地形地貌。在地理風水上屬於「浮水金獅活穴」,在風水學上是一塊風水寶地。而鯤鯓中有三寶鎮守:白槺榔樹、白馬鞍藤頭、烏金石。
南鯤鯓代天府原本的位置實上在沙汕,潮退的時候如同「鯤魚之身」,如同《莊子.逍遙遊》所記載:「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四面環海,而不為海水所侵犯,是一塊被風水家所認證叫「浮水金獅穴」。
鯤鯓原名鯤身,唯一在台灣的特有地理稱呼,所指圍繞著潟湖、內海仔外的沙洲地形地貌。而台灣因外型及面積廣大,亦有鯤島之稱。
而南鯤鯓廟所在的沙汕,鯤鯓之地有三寶保護這個風水寶地不被破壞。
1.白槺榔樹:相傳急水溪是一條盲龍,無法自行向流。白槺榔樹生於廟後,是浮水金獅的尾巴,靠獅尾的招示,鯤鯓山才能免除山洪的侵襲。
2.白馬鞍藤頭:這件寶物生在海底,根藤密佈纏繞,具有保持水土和轉海水為淡水的功用。
3.烏金石:位於「石井崙」的井邊,是漁民汲水時的踏板,相傳可以避水氣,更可以防止海水倒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