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百年歷史的文陣陣頭,描繪早期農村的鄉土風情,是台南登錄的文化資產。竹橋國小不僅保留傳統後場音樂文化,表演上也都以男童為主,除了呈現農家生活情趣外,還有著獨特的男扮女裝,十分趣味。
牛犁歌陣 – 說故事的陣頭 一般陣頭分為三大類 – 文陣、武陣與喪葬陣,而牛犁歌陣就是屬於文陣之一。文陣的特色就是其歌舞性質濃厚,是有故事及對白再加上完整的後場樂隊編制,很像在看戲曲故事,就像是會說故事的陣頭。
牛犁歌陣又稱為「駛犁歌陣」,描寫早期農村生活的戲曲,至今已超過160年,是台灣眾多陣頭中常見的小戲。牛犁歌陣的劇情較為簡單,演出內容應有盡有,像是民間故事、男歡女愛、街頭俚語、民間軼事都可順手捻來,歌詞俚俗且曲調重複易記,是農事生活中的娛樂消遣,也記錄下了早期社會的鄉土色彩。
目前牛犁歌陣主要分布在台南、高雄、屏東等地區的農村,多為業餘的庄頭陣,如今數量大為減少。 牛犁歌前場的基本陣型上有六個人 - 一人飾演耕牛(執牛頭)、一人牽牛犁、兩位丑角、兩位小旦。拿鋤頭的丑角既要掘地,又要偷空趁牽犁者不注意調戲小旦,而拿犁頭的角色一方面要維護小旦不受丑角戲弄,另一方面自己也會吃小旦的豆腐;小旦則舞動絲帕、摺扇表現柔美身段,偶爾喝斥丑角與犁頭。表演中不時的爭風吃醋與推擠爭吵,讓整個表演顯得熱鬧萬分且趣味無窮。
竹橋國小的牛犁歌陣有著百年歷史,保留了傳統的後場編制,是登錄為台南的文化資產。除了演出必備的「牛頭」外,前場的表演也都是由男童擔任,也因此有著別具特色的男扮女裝。表演多以傳統牛犁、車鼓等內容,呈現豐富的農家情趣。孩子們也盡力保留原汁原味的牛犁歌陣,並且積極尋找跨界的表演型式,拓展藝陣表演的豐富性,使大眾更能親近與了解這超過百年歷史的牛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