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鼓陣 - 台南歸仁歸南國小 活動力最旺盛的陣頭

2021-06-07 1,033

台南歸南國小跳鼓陣團隊成立十多年,由頭旗、大鼓、涼傘及銅鑼元素組合,隊形特色變化使跳鼓陣更加活潑,民國94年曾於歸仁文化中心演藝廳表演狂野的陣頭,民國96年更是擔任全國中等運動會開幕表演團隊。

跳鼓陣由閩南移入台灣傳統陣頭

跳鼓陣起源於1564年的「大鼓涼傘」,高雄內門紫竹寺介紹道,當時駐守邊疆的統帥戚繼光將偷進九龍江搶掠的日軍全部殲滅,隔天元宵節民眾為感謝浴血奮戰的將士,冒雨踏著舞步、敲著大鼓、彈著琴弦來到軍營大帳,戚繼光見載歌載舞的百姓衣服被寒雨打濕,忙命士兵撐傘為百姓避雨,持傘的戰士也不約而同隨著節拍舞動,形成邊打邊舞的場面,隔年軍民為慶祝勝利也同前一年般狂歡歌舞,從此年年元宵節都要大跳「大鼓涼傘舞」,而後隨著閩南人移居而傳到了台灣,成為台灣的民間陣頭。台南歸仁歸南國小由熱血教師主動推廣跳鼓陣運動,透過跳鼓陣凝聚孩童向心力,也參考日本及韓國之國外鼓陣與林懷民舞蹈進行編舞,使歸南國小跳鼓陣團隊多次獲得全國傳統藝術比賽及體育錦標賽第一名。

跳鼓陣的特色 - 隊形特色變化

跳鼓隊通常由八人組成一組,一人撐隊旗,四人打鑼,二人撐涼傘,一人胸前扎鼓,想要使陣式和場面更壯觀則可多設幾組,甚至可達五、六十人。隊形的變化萬千使跳鼓陣更加活潑,表演時以四方陣為多,鼓手在中間,涼傘分居前後,小鑼手分別在四個角落,由隊旗引領隊形變化,有時仰腰,有時屈膝成低姿勢,一套表演約20分鐘。

跳鼓陣的道具 - 頭旗、大鼓、涼傘、銅鑼

以頭旗、大鼓、涼傘及銅鑼元素組合,由隊旗領隊,並以胸前扎一鼓的鼓手為表演中心,他的雙手既要不停的擊鼓也得出聲吆喝及擺動肢體,尤其需具紮實功力及體力才能勝任揹著鼓蹲步躍動的角色,步法聽命鼓聲指揮,陣隊隨著節奏舞動,擊鼓速度越快越凸顯旺盛活動力,鼓是跳鼓陣隊的靈魂及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