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音三太子 - 台南文山國小 陣頭不是壞孩子的標籤

2021-06-07 741

三太子在通俗且親切的背景下,結合傳統與電音流行文化而成「電音三太子」。除了傳統的創新,也翻轉了大眾對於陣頭的偏見。讓陣頭不再是壞孩子的標籤,反而是推動台灣文化進行國際交流的重要表演。

電音三太子 – 傳統與創新的結合

電音三太子是台灣興起的一種表演次文化,為電音、本土次文化與傳統民俗藝陣三太子的結合。電音三太子的原形即是臺灣傳統藝陣的「大仙翁仔(或作大仙尪仔)」。電音三太子除了是廟會活動的常客外,在國際文化交流上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其定名主要是在2006年台中市舉辦的一場「台客嘉年華」音樂會,當時以電音與三太子做結合,也因此被正式的命名為「電音三太子」。

翻轉傳統成為榮耀

台南北門文山國小因為一校一藝陣的緣由,結合在地的王爺信仰成立特色電音三太子社團。文山國小的電音三太子除了融合偶戲、布袋戲及學校既有跳繩運動的特色,孩子們酷愛玩的蛇板也加入其中。眾多創新的元素加入,讓文山國小的電音三太子豐富度與創意獨佔鰲頭。在練習過程中學習到要如何堅持想做的事情,每年參加由台南市政府教育局辦理的傳統藝術比賽,也因為孩子的積極訓練從甲等到獲得優等殊榮。

站上舞台發光發熱

當傳統碰上新元素,創造出全新的潮流,帶動文化的變遷與翻轉,不再受限電音三太子除了是神聖的神明外,也意味著現代流行文化的結合,兼具神聖與世俗,表現新舊時代的融合,象徵台灣文化無限的生命力與包容性。文山國小的指導老師更是立下志願,要讓參加電音三太子不再只是不愛讀書的小孩運動,是要成為地方的榮耀,更是站上國際發光發熱的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