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陣團 - 嘉義布袋新塭國小 全國唯一雙手操控的舞龍

2021-06-07 765

舞龍習俗始於六朝時代,由龍的舞動及鼓、鑼、鈸的伴奏組成,而嘉義新塭嘉應廟擁有全國唯一雙手操控的龍,並與新塭國小合作使孩童有機會學習舞龍陣技藝,並進一步讓社區及家長認同龍陣團優良傳統。

舞龍習俗始於六朝時代

早在六朝時代的燈節就有舞龍的習俗,民間舞龍風氣於宋代時最為盛行,近代全球有華人的地方亦都有舞龍的習俗,由一人持彩珠戲龍作舞,流行至今台灣的舞龍已漸由九節龍取代,除了添加劇情也加入了特技動作,民間舞龍表示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國泰民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傳統雜技主題知識網介紹道,龍是出現於中華文化中的一種長身、大口、大多數有角和足且變化莫測的、世間所沒有的神性動物,被拿來求雨、除禳祈求解除災禍、祭神、祈福,因此衍生了祥龍獻瑞的民間藝陣表演。人們將龍視作吉祥的化身,每逢喜慶節目,各地都有舞龍的習俗,舞龍又稱弄龍,舞龍團體叫做龍陣,大部份由廟宇、社區、部隊或學校組成,自有國際舞龍比賽以來,競技龍也就是九節龍被當作民間藝陣演義的表演,且漸漸成為主流。

舞龍陣的道具 - 龍、後場裝備、龍旗

一條龍的結構分為龍珠、龍首、龍身、龍尾,節數並無限制,高雄內門紫竹寺網站介紹道,其長度一般以9節為基礎,13節以內的為小龍,長度在30公尺內;15節至29節的為中龍,長度在31公尺至60公尺;31節以上的為大龍,長度在60公尺以上,也有長達五十多節者,而龍珠則是引導龍陣舞龍的重要角色。後場裝備包含約2台尺高的鼓、銅製鑼及銅製鈸,而龍旗則是布製三角形的大旗,尺寸約為5x7台尺,顏色及數量不拘。龍陣伴奏的樂器以鑼鼓為主,鼓聲雄渾沈潛,鑼鈸音量高亢明亮,可快可慢節奏簡捷有力,於舞龍表演中伴奏更能呈現相得益彰的成果。

舞龍陣的動作 - 全國唯一雙手操控的嘉義新塭舞龍

舞龍是華人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之一,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會舞龍,舞龍時龍跟著龍珠做各種動作穿插,不斷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龍珠導引舞龍的過程稱為龍戲珠,龍珠有時纏繞盤旋、有時飛躍翻騰,在前引著龍做各種動作,而嘉義新塭嘉應廟內的大龍有別於單手操控的龍只能固定左右搖擺,嘉應廟這條龍的特色是運用雙手操控,雙手操控能靈活的進行四面八方移動,而嘉應廟與新塭國小合作共同訓練新塭國小孩童學習舞龍,期盼學生貫徹飲水思源並傳承社區的龍陣技藝,舞龍陣同時也是節奏韻律及身體鍛鍊的結合,並給孩童舞台和機會展現自己提升自信心,進而讓社區及家長都認同學校的理念並給予支持發展嘉義新塭的傳統龍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