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樂團 - 嘉義布袋國中 曾經的台灣流行音樂主流

2021-06-07 847

北管曾經是流行音樂的主流,但現代人較少有機會接觸到北管演奏甚至覺得刺耳不習慣,慶和軒北管團希望把北管還原到最原始的初衷,還原到一種日常生活的休閒娛樂,進而深入嘉義布袋國中帶著年輕一輩的孩子輕輕鬆鬆玩北管、學北管,致力於顛覆台灣古典音樂北管的刻板印象,希望孩子長大後可以繼續傳遞故鄉布袋的美。

北管 - 曾經的流行音樂主流

過去在空間空曠的戶外任由各式高亢的音色響徹雲霄,但現代人較少有機會接觸到北管演奏,刻板印象是很吵又聽不懂且可能覺得刺耳不習慣,主因應該是因為北管本就適合在戶外環境演出,而過去農村生活大地就是舞台,所以也成了當時的流行音樂,「北」除了指涉地理方位外,也用來表示較熱鬧高亢的音樂風格,而「管」有管子、管樂器、樂調等意思,北管從十八世紀由福建隨著移民來到台灣,經過約三百年的傳承已落地生根台灣且與漢族社會生活有密切關係,是1960年代前在台灣漢族社會中最常聽到的音樂之一。

慶和軒北管團致力傳承年輕化

慶和軒北管團於民國88年4月成立,於同年嘉義縣文化節魚鹽滿布袋活動中初試啼聲,立即以優異表現獲得嘉義縣立文化中心及各界肯定,緊接著縣內大型藝文活動多次邀請慶和軒參加演出,嘉義縣文化觀光局提及,慶和軒北管團成立宗旨主要為提倡正當的休閒娛樂活動、傳習民間傳統文化、並以創新展望未來,讓傳統的北管在二十一世紀展現新生命力。經營理念朝將「民俗藝陣」提升為「藝文團體」,不局限於廟會表演,而是藉積極參與地方文化活動來推廣北管,嘗試參與文化性公共表演提升為「藝文團體」,且希望將「傳承」轉化為「傳習」,因為文化傳承對平凡老百姓容易在心態上產生壓力且覺得承受不起偉大的歷史任務,所以慶和軒不將定位落在文化傳承,而是很單純想找一群人來敲敲打打玩北管,希望把北管還原到最原始的初衷,還原到一群在地年輕人喜歡在晚上相聚談天、玩樂器,還原到一種日常生活的休閒娛樂,進而深入布袋國中帶著年輕一輩的孩子輕輕鬆鬆玩北管、學北管,希望孩子長大後可以傳遞故鄉的美給大家。

北管音樂 - 台灣的古典音樂

典型的北管樂器包括打擊和吹奏樂器中的板、叩仔、大吹、叭子(海笛)、小鼓、通鼓、扁鼓、大鑼、鑼、響盞、大鈔、小鈔等;及管弦樂器中的提絃、和絃、三絃、品、洋琴等樂器。這些樂器以小鼓、吹、提絃三樣樂器最具領導性及代表性,而演奏這三種具技術性及藝術性樂器的演奏者被稱為頭手。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介紹道,北管曲目種類可分成戲曲、細曲、牌子及絃譜四大類,以各式手抄本記錄,記譜採用相對音高的中國隋唐時產生的道統記譜法工尺譜,北管歌樂主要以官話唱唸,在部份戲曲中參雜閩南方言,所以北管音樂也算是台灣的一種古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