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獅 - 新竹芎林 65歲才開始的藝陣魂

2021-06-07 986

客家獅 - 唯一廟門能制煞的獅子,因工業發達而一度停團超過半甲子。
傳承 - 真的很難,由退休後的長輩,撐起客家獅的香火與精神。

正宗傳統的客家獅

在傳統舞獅技藝中,客家獅可說是較為獨特罕見的獅藝之一。客家獅與台灣獅及廣東(醒)獅不同,獅口成方型,上下顎均能活動,走的步伐以七星歩為主,強調低蹲七星歩法,少有飛躍、直立等動作,加上表演時有財神與吉祥猴陪襯演出,增趣不少。
客家人所舞的客家正宗開口獅,獅頭略成正方體,凹凸分明,額頭上書寫「王」之字號,代表萬獸之王,舞藝高強;獅嘴可以開合,生動栩栩如生,下額披有紅布;獅面為青色,稱為青獅,代表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客家獅陣早期為客家人練武強身的一種武術團體,展演過程中鉤、鐮、刀等武器不離手,因此客家獅團稱「武」獅團,而非 「舞」獅團。芎林鄉下山武獅最早可追溯至民國34年,鄉內有張、鄭、田、黃四家獅團,目前僅存張、鄭兩家獅團。

沈寂超過半甲子的獅子

客家獅頭是開口獅,四方的口型象徵嘴大吃四方,武獅時必咬草席,因為客家人四處遷徙,累了就可舖下席子休息。另外客家獅頭畫有八卦、中有太極,是少數可開廟門的獅。但60年代因工業發達而漸漸沒落,中間停團超過30年,在民國92年才由八九十位退休夥伴們強勢復團。芎林下山武獅,在新竹縣客家武獅協會張健鋖團長的領頭下,開始有孫兒輩加入行列。

客家獅的傳承

雖然幸運的復團,也漸漸有子孫接力開始傳承,但客家獅的傳承仍是不夠的,團員升格父母,孩子忙於課業,種種原因使得推廣日益艱辛。加上面對現金社會多元的休閒娛樂,客家獅的傳統文化被取代的速度肉眼可見。然而團長也非常清楚,傳承很難,但依然投入其中,並且也拉著不少同樣是退休年齡的夥伴們,希冀能為子孫留下更多文化的根,並透過每場表演,留下最直接的傳承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