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婆姐 - 台南宅港國小 藝陣界的神仙奶媽

2021-06-07 865

十二婆姐是臨水夫人身旁的神仙宮女們也是最佳助手,專門守護順產跟小孩,12婆姐原於原本的36婆姐神,是嬰兒守護神。

十二婆姐的師父 - 臨水夫人

臨水夫人又稱順天聖母太后元君。其為婦女、兒童的保護神,與註生娘娘、七星娘娘信仰略有雷同之處。臨水夫人相傳名喚陳靖姑,是閭山派的女道士,生前有德於民,歿後被奉為神靈,其信仰非常昌盛,以其能護佑孕婦、順產保胎聞名。臺灣有主祀臨水夫人的廟宇一百三十幾座。供奉臨水夫人的祖廟在福建省寧德古田縣大橋鎮臨水祖宮。據《閩都別記》記載,古田臨水宮供有臨水夫人的真身塑像。三十六婆姐原為閩王三十六嬪妃,在順天聖母的法力幫助下起死回生,而後跟隨聖母保幼護嬰、報送人間子女。分別司掌「挑花」、「分花」、「種花」、「顧花」、「安花」、「養花」、「育花」等事宜,被人們稱之為「三十六婆宮」或「三十六婆官」,台灣稱之為「三十六婆姐」,而後演變為民間陣頭「十二婆姐」。

十二婆姐面具和藝陣表演型態

早期的十二婆姐藝陣的演出最大特色是十二婆姐的面具,多為男扮女裝。他們身穿大紅鳳仙裝,右手持葵扇,左手持紙傘,戴著婆姐面具、白手套以及由檳榔編串成的耳環沿街遊行;其表演都是以「落地掃」踩街方式遊行,由陳大娘領陣,十二人組成縱隊,一字排開,以排隊行走和繞圓圈行進兩種陣式前進,後場則以扁鼓敲打控制舞步;身體之舞步隨著鑼聲鼓點之節奏,時快時慢,輕鬆自然的扭腰、擺臂,以縱跨步、手搖葵扇,左右搖晃、大步行進;婆姐囝則來回穿梭其間,尋找母親,扮演逗趣串場的腳色;而婆姐母則身穿藍色婦裝,手執拐杖、肩扛黑傘,吊包袱,隨陣追趕、照顧調皮的婆姐囝,表現出生動活潑的氣氛。

化身為小小神仙奶媽培養社會責任

十二婆姐陣,庇佑兒童平安長大,陣頭演出仍會隨著時代改變原本枯燥的儀式演出,像台南學甲宅港國小就融入了許多民俗舞蹈元素增加可看性。民俗舞蹈結合傳統的十二婆姐藝陣隊伍的改良,更增添可看性跟豐富性。宅港國小的校長特別提到,學習十二陪婆姐除了理解婆姐文化和精神之外,更讓小孩培養社會的責任感,尤其邁入老人社會的台灣,如何關懷年長者與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