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箱鼓 - 台南北門國小 移動式爵士鼓

2021-06-04 697

由六塊木板組成移動式爵士鼓,運用手掌拍打出節奏,台南北門國小的鯨讚北門木箱鼓社團,透過2014年井仔腳送夕陽活動成立,用起源於南美的特色樂器演藝出台灣風格。

木箱鼓由非洲奴隸所發明

木箱鼓原文為西班牙文Cajon,發音讀作「卡ㄏㄨㄥˋ」,是一種箱狀的木質打擊樂器,西班牙語本意為木箱或抽屜。木箱鼓的起源有兩種說法,根據每日頭條介紹,一種是來自西非、中非及安第斯地區的原住民,在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大量的非洲人被帶到南美洲當奴隸,在港口城市的他們會運用裝載著魚貨物的箱子來進行演奏,而另一種說法是,同時期的秘魯沿海地區,西班牙殖民者為了防止非洲奴隸叛亂禁止他們製造樂器演奏音樂,所以當地的奴隸們利用運載貨物的箱子來進行演奏,平常也可以偽裝成椅子或工具箱,木箱鼓因此誕生,這兩種說法也都證明了木箱鼓的發展和西班牙殖民統治下的非洲奴隸息息相關。

由六塊木板組成的木箱鼓

木箱鼓由六塊木板組成,除了敲擊面以外的五個面通常使用厚度1.3-1.9cm的木板,敲擊面則由更薄的木板以釘子固定組成,敲擊面對應的背板會開一個4-5寸的共鳴孔,讓聲音可以透過共鳴孔擴大及傳出,而木箱面可以不同厚度膠合板拼砌,並且能在個別木板後面加設響弦,製造出如小鼓般的聲響。木箱鼓的外型和演奏方式近幾年都還在不斷演化,而目前也演變出各種形狀,例如長方形、正方形、梯型及其他獨特的角型木箱鼓。

運用手掌拍打出節奏

演奏者通常會坐在木箱鼓上,運用手掌、手指、鼓刷、鼓槌或腳踩踩錘進行表演,在敲擊面上側兩端通常會留有空隙,透過敲擊使邊角部分和箱體碰撞發出高音。因為音色好似爵士鼓且幾塊木板就能結合組成,使木箱鼓搖身成為移動式爵士鼓,更因攜帶便利而成為台南北門國小孩童積極想學習的樂器,隨處拿起板凳紙箱都能隨著旋律擺動拍打出節奏,成為孩童抒發壓力的管道,學校也成立鯨讚北門木箱鼓社團推廣木箱鼓演奏,使每個孩童都能成為小小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