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藝陣 - 舞獅的介紹

2021-08-12 696

舞獅是一種東亞民間傳統表演藝術,於中國大陸、日本、朝鮮半島、香港、澳門、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琉球都能找到。然而,各地獅子的樣貌,皆是對獅子形態宛然不同的藝術詮譯。在臺灣稱「弄獅」(lāng-sai)、在日本稱「獅子舞」。

一般認為,中國獅子的引入發生於中國歷史上的時期(公元1世紀)。天竺、獅子國的外使朝貢,使宮庭的藝術部門有了發揮機會。隨之,模仿真獅的藝術應機而生;可見漢史書《漢書禮樂誌》、唐史書《通典》、《舊唐書‧音樂誌》、《樂府雜錄.龜茲部》都有文字描述。白居易《西涼伎》詩中有提及獅子舞是西涼舞種之一支。[1]時至明、清,這項表演藝術經常與武術及武館相聯。表演者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在鑼鼓音樂下,作出仿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

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打鑼打鼓,舞獅助慶。二十世紀中以前,舞獅經常被連繫上地下組織。社會一般家庭對舞獅等抱持負面態度。但二十世紀中後期,通過諸如香港邵氏電影「南北獅王」、少林小子、黃飛鴻等電影,以及舞獅的國際化而逐漸扭轉其形勢。如今已成不少香港、臺灣學校的傳統文化課程。

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相當盛行舞獅,受到大力推廣。但中國大陸的民間舞獅實際已經日漸減少。英國、美國、馬來西亞、澳洲、加拿大的中國城或華人街,每年舞龍、舞獅都是必備的節目。 日本本島土的獅子舞,據說引入自中國。實際年份尚待考核。朝鮮半島,亦有舞獅,但與中日獅子在技法上又有差。

一般所知舞獅者都是男性,其實有部份舞獅者亦都是女性,這是因為舞獅者沒分性別限制,因此女性也可舞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