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陣,又稱走會,於東亞傳統民間進香遶境、迎神賽會場合中,為「迎熱鬧」之主力。「藝陣」一詞為台灣的稱呼,是「藝閣」與「陣頭」的併稱。
藝陣具強烈表演功能,由寺廟提供,俗諺有謂「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表現出藝陣在宗教活動的重要。藝陣中的「藝閣」乃由真人或偶人坐在其上扮演各種民間故事的華麗活動舞臺;「陣頭」早期大都由地方子弟組成,近年來則因社會結構改變,而有職業的陣頭出現。
藝閣,又名臺閣,是一種源自中國傳統民俗技藝表演,與陣頭合稱藝陣,常見於迎神賽會,亦傳至日本與台灣。通常由小孩子裝扮成各種歷史人物,坐在精美的閣子裡,由人抬著或搭載於車子上遊行街頭。
藝閣又稱「詩意閣」,古代是一種古色古香的傳統式花車,車上由真人扮演各種神話、戲劇人物,並布置有花草樹木的亭台樓閣,呈現民間傳說或小說戲曲之故事情節。舉凡地方上有迎神廟會、行香等慶典活動,常見藝閣參與遊行。
陣頭是中國傳統民俗技藝,是一個民間祭祀、廟會喜慶的民俗之一。「陣頭」一詞來自福州、閩南地區,在台灣發揚光大。閩南有一句話「有廟就有陣頭,有陣頭就有弄獅弄龍」,近幾年則出現了「電音三太子」,是陣頭新的表演型態。不僅將陣頭文化延續,也創造出不同以往的傳統。
台灣陣頭分為文陣和武陣,常見陣頭有:車鼓、桃花過渡、牛犁、布馬、踩腳蹻、大鼓陣、病囝歌、十八摸、宋江陣、什家將、八家將、舞龍、舞獅、官將首、北管、南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