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師,道教門派之一的「正一道」龍虎宗各代傳人的稱謂。「正一道」(即「天師道」)由張陵創立,後世稱張陵為「(祖)天師」,其子張衡為「嗣師」,其孫張魯為「系師」,曰「三師」(「三張」)。其傳人為其子孫世襲,後皆稱為「天師」。
道教由東漢張陵張道陵創始,後世乃稱張陵為「天師」或「祖天師」,其子張衡為「嗣師」,其孫張魯為「系師」,被尊為「三師」。
道教五大派門中,只有張道陵一脈是堅守把職位傳授給親族的作法,也就是「傳男不傳女、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幼、傳子不傳弟、傳弟不傳侄、傳侄不傳叔、傳叔不傳族人,傳族人不傳外族人」,基本是以上一代傳給下一代為主,若上代天師無子嗣,則過繼血緣最近的侄輩承襲。如無侄子可過繼,則傳弟弟或叔輩,如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傳繼給堂叔張時修,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長子張宗漢好賦詩、飲酒,不樂應酬,遂禪位予弟張宗演。除此之外,「張天師」的傳承還需要一定的要件,鑑定天師世代的信物。
從元世祖忽必烈開始,官方上正式承認「天師」的稱號,在《制》文中稱張宗演為「嗣漢三十六代天師」。此前的天師稱號則一直是張道陵子孫自稱,以及民間的稱呼,從未被官方正式承認過。從此時開始,張天師開始總領江南道教,並在元代中後期,各種符籙系道教流派都集合在周圍,形成正一道。
據傳,天師母親於就寢時,夢見一仙人自稱是魁星下降,身著錦繡且拿了一朵奇花給她。他母親接過奇花即醒來,並覺得滿室異香,整整一個月皆沒散去。由此感應而懷孕,天師誕生日,有黃雲籠罩在房子上,紫氣瀰漫在庭院中,房間裡更如日月照耀,光茫四射,且花香飄溢,久久不散,令人嘖嘖稱奇。天師自幼聰穎過人,七歲即讀通老子「道德經」,天文地理河圖洛書無不通曉。天師志在修道,經過一段時日尋訪,天師擇定雲錦山作為修道場所,並於修鍊過程中,著有「道書二十四篇」,且修鍊九天神丹,丹成日龍虎顯現,此山遂稱「龍虎山」。
後來玉皇上帝派遣使者持諭旨,冊封張道陵為「正一真人」。於是,張道陵即傳祕籙、斬邪、玉冊、玉印與長子衡,囑咐要世代子嗣繼承地位,驅邪誅妖,佐國安民。言畢,天師與弟子王長、趙昇,夫人孫氏一同昇天,享年一百二十三歲。
臺灣民間的張天師信仰始於清領時期,最早是隨著火居道士的醮儀活動傳入。隨著道士的發展,民眾熟悉張天師信仰,到1919年時的統計,台灣有8座寺廟以張天師為主祀神,並有神明會,也有民眾以張天師的畫像或符來辟邪。大灣南巡宮二樓奉祀張府天師,聖誕於農曆五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