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哈瑪星代天宮同祀龕位神明,保城的自然神城隍爺、又稱開山聖王的開山爺、名字取自佛經梵文含意觀察眾生疾苦的觀世音菩薩介紹。
城隍一詞,最早見於周易,係指城郭溝池而言,因此城隍原是保城的自然神,而被尊稱爲「城隍爺」。中國信仰城隍由來已久,自唐朝起,全國各地已普遍有建城隍廟之擧,降至宋代,朝廷更是敬重城隍爺,或賜匾額,或頒封爵位,甚至奉殉職、殉難者爲城隍。清朝承歷代遺制,以城隍爲護國佑民之神,凡地方官署所在地,必建造城隍廟宇,令地方官上任,必先卜日,親蒞城隍廟擧行就任奉告典禮而後視事,並於每月初一、十五日到城隍廟上香,行三拜六叩之大禮。相傳城隍爺的權柄頗大,諸如祈雨、求晴、招福、禳災等,莫不求於城隍。及至清朝,百姓更以城隍爲冥官,上達天庭,下通地府,在陽間領轄一方,兼管地方冥籍,賞善罰惡,其座前從祀有文武判、六部司、牛爺、馬爺、范謝將軍、三十六關將、七十二地煞等。
開山爺又稱開山聖王,卽陳陵將軍。陳陵字長威,廬江裏安人,隋揚帝時,授爲驃騎將軍,大業三年(西元六〇八年) ,拜爲武賁郎將,過三年,與朝請大夫張鎮周率同萬餘東陽兵,自義安(廣東潮安縣)泛海遠擊琉球,月餘始抵。陳陵率軍登岸,派遣張鎮周爲先鋒,土酋歡渴刺兜拒戰失敗,隋軍一路進擊,土酋子歡斯老模率兵抵禦,陳陵斬殺老模,該日霧雨晦冥,隋軍畏懼,陳陵命人屠宰白馬祭告海神,煞時天光開霽,兵分五路進逼都邑,由初晨鏖戰到午後,苦闘八小時,始攻破栅圍。功成返朝,煬帝大悅,進封爲右光祿大夫。後又略地彭湖三十六島。唐朝以後,澎湖難民渡臺草創將軍祠,明末寧靖王來臺,始封陳陵爲開山聖王,以表彰陳陵先開海山功績。
觀世音之名取自佛經梵文含意「觀察眾生疾苦」,唐朝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稱觀音。唐宋以前觀音神像皆塑男身。據傳觀音本爲「慈航尊者」,不忍衆生墮入六道輪迴,遂大發慈悲之心,願託化女子以超渡衆生,瑶池金母准予化降興 林國妙莊王三女。興林國王后伯牙氏夢日入懷,覺而有孕,於妙莊王十八年二月十九曰產下一女,名「妙善」。妙善自小葷乳不食,喜佛學,及長,妙莊王欲招駙馬,妙善不從,遭囚;後至白雀寺修行,妙莊王放火燒寺,妙善刺血化紅雨滅火,又遭刀禍、絞刑皆不死,此時黑霧遮天,白虎背她而去。後妙善遊歷地府,步步生蓮花,救渡無數苦難鬼魂,又經太白星君指點,前往普陀落迦山修成正果,名爲觀世音。當時妙莊王因毀棄佛法,惡疾纏身,妙善剜目斷臂以治父疾,並濟渡父母、胞姊,功果圓滿,受封爲「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觀音得道後有多種現身,每一種現身都具有一種特殊的法力 ,如「白衣觀音」掌管生育之事,「紫竹觀音」負責守護漁民的安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