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哈瑪星代天宮同祀龕位神明介紹 - 韋馱護法、伽藍護法、水仙尊王

2021-08-06 787

高雄哈瑪星代天宮同祀龕位神明,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韋馱護法、名字意義為眾比丘之園的伽藍護法、為海洋之神的水仙尊王介紹。

韋馱護法 - 佛教四大天王之一

韋駄係佛教之神名,屬增長天王,為八大將軍之一,亦為佛教四大天王之一,三十三將之首位。以保護佛法為職責,統率東勝身州、西牛貨州、南贍部州,主利 生化益,救濟一切衆生為基本誓。古來,欲建佛教寺院,必先安奉韋駄神像。而印度俗傳:疾足鬼曾奪釋迦佛之舍利子,韋馱力追,瞬間擒回,韋馱脚程之快,由此可知。韋駄護法之形象,為身著堅固甲胄,雙手捧持寶劍(或金剛杵)之立像。

伽藍護法 - 名字意義為眾比丘之園

「伽藍」一詞原為梵語之音譯,佛經上所謂「僧伽藍」,其義為「眾比丘之園」即是僧衆所住之園林,意指「佛寺」,由此衍意,伽藍被認為是「守護佛寺之神」。根據「釋氏要覽」引「護伽藍神七佛經」云,「有十八神護伽藍,非專指一神也」。其所列出護伽藍神職之十八神為美音、梵音、天鼓、歎妙、歎美、摩妙、雷音、獅子、妙歎、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

水仙尊王 - 海洋之神

水仙尊王簡稱「水仙王」,為海洋之神,而考證民間所供祀的水仙王則以「治水之神」大禹居多。大禹係夏朝開國之王,帝顓項之孫,姓姒氏,號文命,生於帝堯六十年(西元前二二九八年)癸卯歲,初封於今河南省禹縣。其父伯鯀奉命治水九年,水患不息,被舜帝賜死於羽山。當時禹以弱冠之年,方娶妻成家,雖哀傷先父治水無功受誅,仍一本忠誠,奉旨繼承父志,致力於治水工程。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導天下水而歸諸四海,使天下大安,聲望日隆。年七十五歲,舜禪讓帝位,攝政其間精勵圖治,百歲時,巡狩會稽,旋卽駕崩。今會稽山仍存有「禹穴」、「禹廟」、「禹碑」等。後人以禹王治水有功,奉為水神而祀之。據「採硫日記」記載,昔日船隻往來臺海之間,常遇暴風,每以「划水仙」祈求神佑。所謂「划水仙」,卽在驚濤駭浪中,無法靠岸時,由船員敲鑼打鼓,每人手持筷子,齊作划船狀,如同端午龍舟競賽,則可獲水仙尊王之保佑而安全靠岸上陸。因此,昔日郊商、漁民及航海者,均奉「水仙王」為航海保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