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台南北門的井仔腳鹽田總佔地近16公頃,是北門的第一座鹽田,在西元1818年把瀨東鹽場第三次遷移此至後,至今未再移位,也是台灣現存規模最大、最古老的瓦盤鹽田。
在古老的年代,普遍用煎煮法煮鹽,煮鹽過程中殘留太多的鎂、鈣離子的苦味元素,所以煮出來的鹽比較苦。但明鄭時期參軍陳永華引進所謂的淋滷法製鹽,而後成為如今井仔腳鹽田所看到的天日曬鹽技術,不苦之餘更會因為海洋元素中的礦物質回甘。
北門井仔腳瓦盤鹽田延續百年的曬鹽技法,從在日據時代,由日本人在鹽田鋪上瓦片,保持鹽粒的潔淨,而瓦片上能吸收陽光的熱氣,讓水份更快蒸發,加速鹽粒結晶,提高從海水結晶成鹽的效率。
鹽是大海的賞賜;是海洋的精華,天然日曬的鹽透過吸收日月精華,2-3周時間才能結晶,且曬鹽是勞力密集產業,也是極其辛苦的行業,老鹽工最常講的「一粒鹽、一滴汗」,天然製的鹽是靠鹽工不辭勞苦每日無懼風雨、日曬雨淋採集鹽,目標只是希望再許台灣鹽業一片應許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