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走讀南鯤鯓》,走進南鯤鯓代天府所蘊藏著超過350年的歷史,了解廟宇建築中那些細節之處,宗教文化與建築美學在南鯤鯓代天府一覽無遺。
南鯤鯓代天府,空拍大景可見風頭水尾的特殊景觀,至2012凌霄寶殿啟用後,南鯤鯓代天府自成了一個「軸線建築系統」,指以古蹟本體的五王殿與青山寺為主軸,由西南至東北的走向,在風水觀念上又為「朱雀至玄武」方位。
南鯤鯓代天府於古蹟本體為五王殿五門結構及後殿青山寺,亦即1923-1937年間「不動爐位,增高擴寬」所重建的廟體,前起內深井近五王殿廟埕,後至青山寺後壁,左右則至現今廂房(祭祀組、營建組)舊石柱,略呈長方形,由中國建大木匠師王益順率領溪底派建築團隊所承造。
內深井以紅磚铺設,「丁字紋」及「書卷階」為其特色;正殿作七開間,石雕及廟頂剪黏為其最壯麗者,後牆「金錢壁」顯映與澎湖往來訊息;後殿青山寺空間則以木結構、藻井引人注意。左右兩側廊道空間,最為可觀者為潘麗水的樑枋畫作。
走進南鯤鯓代天府中,每一個地方都是文化歷史的細節,像是大牌樓是中墩部位作「雙龍搶珠」造型;正殿藻井在民間說法中有壓制火神之說;廟中牌匾「靈佑東瀛」是五府千歲經歷過提督太子太保王得祿的試煉而來,亦是五府千歲的傳奇故事之一。南鯤鯓的歷史悠長,是信仰與文化的集中地,每個地方都有其中的故事可以細嘗。